以上分析表明,虽然骨灰祠堂的功能组合带来了民众个体层面上的认同困境,但是在精英个体的引导下,民众集体继续通过文化策略完成了认同再造。第二章研究证明了骨灰祠堂的制度重构与功能组合都是民众通过参与集体组织,在组织内部互动并重复博弈后内生出的行动决策。作为重复博弈的结果,这个行动策略的内生过程显然并非一赋而就的。认同困境及再造的过程,同属于骨灰祠堂这一均衡路径的一部分。由此观之,骨灰祠堂的均衡路径,继续以多方面的功能组合及认同再造,一次次地达成了时下的动态均衡。在这一过程中,精英个体在集体参与的过程之中常常占据重要位置,或主导、或引导、或建议。这展现了当下城郊农村民众对于“民俗”的自觉意识。...
在民众集体之中,以张厚健、王宗亮为代表的精英个体分别采用了包括营造文化氛围、测算风水、媒体宣传等各自的文化策略,来辅助民众集体完成“骨灰祠堂”文化认同的再造。...
不管在王开村,还是小义堂村,以及周边民众,在公共祠堂、地下纪念堂内安放骨灰的建筑的认知并有得到统一的认同。集体认同困境的产生主要围绕着“究竟以“祠堂”还是“骨灰堂”达成集体认知的一致”这一具体问题,而这一认同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王开张氏祠堂“前祠后墓”的结构,构建出了同姓集体“共丧共葬”的公共空间。于20世纪末,鲁南地区的家族意识己经淡漠,以三代为核心的家庭意识占据主流。即使同姓同支,彼此的人际关系己经由“亲戚”的层面跳入了“宗亲”的层面。即使王开张氏家族内不少人仍坚持以从属于家族的行辈来称起名道姓,并且彼此间呼及关系倍感亲切。也在实质上,早己不处在“地方家族”的意识范畴之内。行辈关系只是同姓之间在血缘关系以外,又基于辈分存续了一种拟亲属的关系,因而能够在村落内维持过去的亲属称谓。由于行辈关系的相互圈定,同支宗亲只是作为同村熟人中关系亲近的一类,不过仍然属于拟家族化的、非亲属关系的熟人。...
王开张氏祠堂满足了同姓集体迁坟并安葬的需要。其中,现代骨灰盒的墓地安置于祠堂之内的骨灰架之上,而传统棺撑的祖坟按照旧制,排列安置在祠堂之后的地下,完成了“前祠后墓”的结构重组。既满足了后人对于传统棺撑的重视以便祭奠,又建立了祠堂内集体存放并供奉骨灰的传统。此外,骨灰祠堂具有的独立空间,又满足了公共灵堂的需要。...
我国古典的诗词书画艺术与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一样,有两个较为鲜明的特色,即内涵富有哲理,外形注重意象。它是在古代先民从事农牧业生产和探索自然环境变化规律背景下形成的。从我国最早的诗集和最早的城市堪舆中可以得到例证。...
中国的山水城镇应该继承传统城镇中的风水文化。不同地区有各自的地方特色,有各自的乡土建筑,他们凝结了中国古代广大文人和匠人的城镇建设智慧。他们为了符合当地的风水原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采用当地的建造方法,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合乎当地的文化和气候,充分的表达出乡土之灵魂。并且赋予这些村庄永久的印记,诗人马致远用“小桥、流水、人家”几个简答的描述,便扑捉了这些村庄的意象,使城镇的文化特色得到升华。...
中国的山水城镇应该继承与再造传统山水诗画中的意境。中国的山水画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起源于山水文学,被中国人视为国画中的最高形式。...
一方面,关于中国哲学本体论的问题,有“唯气论”、“唯理论”和“唯心论”几种流派(张岱年,1982,其中以“唯气论”最为发达,“风水说”正是通过化始一一化机一一化成的逻辑,将“气”这一哲学范畴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系统。正是这种将世界之本源归根于超乎形质,而又非无的存在归结为“气”的解释,从而建立了天、地、生、人合一的思想体系。这一哲学思想就是风水以追求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为目的的具体“科学”的前提。...
1、源自《易经》的吉凶评价系统 风水对环境好坏的评价源自《易经》的吉凶评价系统,都是采用“吉”、“凶”的术语来表达的。 《易经》以它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及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而历来被冠为群经之首。它采用独特的“吉、凶”模式来判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并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风水书中说:...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很大,如相宅卜宅之说、风水罗盘的使用、民宅的外形与内形、屋内家具的摆放等等,都受到风水理论的左右,其中也不乏虚妄荒谬的成分。撇开其中的迷信色彩不谈,风水影响建筑最大的一个方而就是追求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一调,以求对人的生长生活最有利,达到天人合一。如黄土高原上的特有民居形式一一窑洞,就是掘土而居的穴居形式,这种窑洞既能节约用地,下接地气,又能防风聚气,冬暖夏凉,所以有人认为风水中“穴”的概念可能与此有关。再者,古代宅院入口处多有影壁以遮挡“煞气”,从风水学上来说,影壁的作用和朝山、案山是相同的,避免了风直吹厅堂,从空间角度上也划分了入口空间,使之隔而不断,又不影响交通,并且塑造了居所的神秘感,给闯入者以威胁,并使居所主人可以从照壁后观察到外面的所有情况,这也是中国古人价值观中“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思想的体现。 ...
山水画的创作,是画家通过对自然“物境”的描述,以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代,风水思想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重视,他们认为秀色可餐的山水景观应该有好的风水,而风水宝地也应该是山水极佳之处,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是故山水画的创作中经常参照风水之法,来处理山势的生气、水形的迂回、村落的位置,以及雾气昭昭的仙境气氛等。...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极为兴盛,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的方式,来体现对理想居住环境的追求,如东晋陶渊明的《饮酒》中描述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体现了诗人耕读田间,抬眼望山的悠然自得心情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景;王维的《新晴野望》中有这样的描述:“……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豁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就是“城楼与码头相连,绿树与溪水相接,河水蜿蜒而过,山峦绵绵不绝”,点出了古人心目中理想的山水模式:背山面水,山环水抱,无一不与风水理论中的环境观契合;在王维的另一首《过香积寺》中,则描绘了静谧的寺庙环境:“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很显然作者倾向于认为,在这样山势绵长悠远、流水潺潺不绝的理想环境中,人更容易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即实现“安禅制毒龙”的效果;再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里写道:“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一幅令人向往的田园山水图跃然纸上。诗中的“一水”、“田”、“两山竺等元素,与风水理论中的“水”、“龙砂虎砂”、“穴”等概念一一对应。...
《葬书》的主旨就是乘生气。乘生气风水术的产生,标志着古代科学风水术的创立。乘生气,首先就要了解生气的运动变化情况,如前所述,土(生气行乎地中)一风(空气)一云一雨一水一土。土,是生气之母,有土才有生气。生气是水之母,有生气才会有水。就是说土生生气,生气生水。这里说的土是五土,古人把所有元素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因而内在的对立面就是元素和水。可见,生气并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物质。所以要认识生气,只要观土察水就可以了。《经书》66说:土发生变化,生气也发生变化。土多质好,生气就多,质量也随之好。水也就多,质量也就好。世界万物就因土的变化随之生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接着就是处理用建筑手段适应、利用和改造生气为我服务。总的要求是,《葬书》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因为水是生气所生,所以有水就表明生气旺盛。水源长,流量大,与生气的旺盛是成正比的。因此,风水(建筑)以得水为第一。...
《葬书》叙述了生气的成因,这其实就是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土(生气行乎地中)一风(空气)一云一雨一水一土。生气又是“行乎地中”的,要以土地为载体,所以必须要爱护土地,有了好土地才可能使“生气”勃发,有了勃发“生气”才能形成控制气的风。风其实是空气流动的现象,风就是空气;空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云;云又变成雨,雨又降到地上,滋润土地,土地再使“生气”勃发。从现代生态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它描绘出了一个“生气循环”图。这个“生气循环”图是以阴阳哲学为前提,在大地有机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内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转化。《葬书》认为万物的能量交换和转化是由于“生气”的缘故。它反映了我国古人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对于大气循环、水循环等自然循环的朴素认识。...
从美学角度理解“生气”,“生气”是美的,因为“生气行乎地中,发而出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这即表明:生气虽然在地底下行走,肉眼看不见,但是它是由万物共同生发出来的,是无比珍贵的;人的生气来自于父亲的阳气和母亲的阴气之结合,这种阴阳和合之气贯注于婴儿的躯体之中,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直到死亡,他的遗体仍然受到阴阳和合之气的庇护。所以,人死了以后,阴阳和合之气(即“生气”)是不会消灭的,故而要给生气找到一个美好的居所。这个居所的寻找便是归葬的根本意义所在。正如《葬书》第一句所言:“葬者,藏也,乘生气也。”葬就是把灵魂好好地藏起来,不要让它四处流浪,而且还要让它愉快地存活着,让它能够有“生气”去驾驭,能够乘坐着“生气”而自由游荡,能够极目四野,上天入地,周游八方,这就是生气之美所透露出来的最高美学境界一一“活着时能够逍遥游,死了以后能够乘生气(游遍天上人间)”。...
《葬书》云:“夫阴阳之气,而为风,升而为云谓之生气。”《葬书》己经明确指出了风水三大要素:风降而为雨,行乎地中、水、气 实际上,“风水”的“风”不是指平常所说的风,其真实含义是运动之势 (阳、动);从环境观上看,风就是空气的运动。风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空气,本质上是其中的氧气,可供人呼吸,血液中靠他运输。物质靠它氧化。空气无处不在,故各地差异不大。第二,空气的运动是风,大风产生风害,无风很多东西发霉,植物生长不好,动物多植物多无风,供氧不足。只有微风,也称和风,是对动物和植物有利的。故风是既有利也有害。第三,指运动之势。...
《葬书》风水的核心是乘生气,只要是“生气”汇聚的地方,必定是鸟语花香,草木茂盛,在这样的地方生存,从科学角度来看有一定道理。...
道教宫观的规制、布局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总体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继承主要体现于礼仪制度,个性主要体现于道教相关理论的结合。...
符篆道派多产生于南方,这与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南方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秀丽,但复杂多变。古代对自然的认知、控制力不足,将天灾归咎于超自然力就显得理所当然。另外,五代之后,南方处于历史南、北方战争中受压制的一方,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使民心不稳,鬼仙法事成为慰藉精神的方法。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符篆道派的初衷更倾向于道法和宗谱的建立,其理论发展也多围绕符篆道法的更新。只是随着道教的发展,出于社会影响力的需要,符篆咒术也被丹鼎道派广泛接受。与此同时,内丹派盛行以后,符篆道派的部分道士兼修内丹道术,某些道派出现既作符篆法事又内炼的现象。...